OpenAI是非營利組織,資金有限,不能像許多新創公司那樣提供股權激勵。在OpenAI成立當月,奧特曼接受媒體採訪時坦承,自己在經營新創企業方面累積豐富的經驗,不過在經營非營利組織方面的經驗很少。但他相信,即使是一家非營利組織,組織品質也是由人才決定。
由於奧特曼和馬斯克都有全職工作,蘇茨克維將主要重心放在研究上,招聘的重任便落在布羅克曼肩上。奧特曼曾形容布羅克曼是「世界級」的招聘高手:「他會精心策畫面試的每個細節,深入研究求職者的背景,並進行周到而持久的後續跟進。」
「他非常願意接受回饋。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,他總是樂於傾聽,從不生氣,而且能夠迅速處理,」奧特曼在部落格中對布羅克曼大加讚賞。
而且布羅克曼工作非常勤奮。他的同事回憶說,即使在OpenAI搬出他家的公寓後,他依然幾乎住在辦公室裡。一位前員工說,他們早上到達辦公室時,布羅克曼已經在伏案工作,他們晚上離開時,他仍在敲鍵盤。
2016年5月,當時在Google大腦工作的頂尖人工智慧研究員達里奧·阿莫迪(Dario Amodei)到OpenAI的辦公室拜訪。奧特曼試圖說服他加入,但阿莫迪告訴奧特曼和布羅克曼,沒有人理解他們在做什麼:OpenAI募集10億美元,並雇用30名研究員,這的確令人印象深刻。但這麼做是為了什麼麼?
「AI領域裡有二十、三十個人,還有哈佛大學哲學家尼克·伯斯特隆姆(Nick Bostrom)和維基百科的文章都在說,OpenAI的目標是建構友好型AI,然後將原始程式碼公布給全世界?」阿莫迪疑惑的看著奧特曼和布羅克曼。
「我們不打算公布所有的原始程式碼,」奧特曼說,「但請不要試圖在維基百科上糾正這一點,通常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。」
「那你們的目標是什麼?」阿莫迪繼續追問。
布羅克曼有點無奈的回答說:「我們現在的目標是……盡最大的努力。這有點模糊。」
阿莫迪走後,奧特曼和布羅克曼開始思考,如果想招募最優秀的團隊,就必須有清晰的使命和價值觀。「我們應該傳達一個足夠大膽的願景,」奧特曼建議。
2016年6月,在一篇名為〈OpenAI的技術目標〉(OpenAI Technical Goals)的公告中,OpenAI詳細列出公司的使命和幾大技術目標。其中第一句就是:「OpenAI的使命是建構安全的AI,並確保AI的好處盡可能廣泛而平等的散布。」這篇文章是由OpenAI的4位創辦人署名,包括蘇茨克維、布羅克曼、奧特曼、馬斯克。
《紐約時報》記者凱德·梅茲(Cade Metz)評論:「從一開始,他們就設立非常崇高的目標,這些目標容易衡量、容易理解,而且保證能夠吸引大家注意,即使他們實際上還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事情。」
OpenAI聯合創辦人、研究員沃伊切赫·薩倫巴回憶,來自科技巨頭的工作邀約金簡直高到離譜。儘管他對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公司非常尊重,但那些近乎瘋狂的薪資報價實際上讓他厭惡。他更想加入OpenAI這樣具有宏偉使命的新創公司。「我意識到,」薩倫巴說,「OpenAI是我最好的去處。」
在OpenAI的官網上,這家新創組織的網頁設計顯得有些過於花哨,而且頻繁更新公告,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精美的插圖。我相信這些插圖至少在早期是手工繪製,而非AI所作。
在當時,OpenAI的官網上每隔幾天就會發布新成員加入的公告,公告中會詳細列出新成員的名字和簡介,連實習生也沒遺漏。這很可能是奧特曼的主意,一方面,這種儀式感增強團隊的凝聚力;另一方面,也吸引潛在的招聘對象。(「哇,又一個產業大佬加入OpenAI,我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?」)
比如2016年3月,他們公布4位全職研究員的加入,這些研究員都是在華盛頓瑰麗酒店的一次晚宴上招募的,其中包括機器學習領域的領軍人物伊恩·古德費洛(Ian Goodfellow);還有一位華人實習生范林曦(Linxi Fan),他後來成為輝達的AI科學家,在社群媒體上非常活躍。
5月加入的員工中,有幾位是布羅克曼在Stripe的部屬,包括設計團隊主管路德維希·派特森(Ludwig Pettersson)和工程師強納斯·施奈德(Jonas Schneider)。8月的公告則顯示,奧特曼一直想招募的達里奧·阿莫迪加入公司,出任首席研究員。他的妹妹丹妮拉·阿莫迪(Daniela Amodei)之前就與布羅克曼合作過,兩年後,在布羅克曼的邀請下,丹妮拉也加入團隊。
2017年1月的公告顯示,前Google科學家、機器學習領域的重量級人物雅羅斯拉夫·布拉托夫(Yaroslav Bulatov)加入團隊,還有幾位Y Combinator的骨幹成員也進來。這篇公告還透露,OpenAI團隊現在有45名成員,團隊的目標是:「齊心協力,不斷推進AI能力的進步發展,無論是驗證新的想法、創建新的軟體系統,還是在機器人上部署機器學習。」
像是AI領域的最強大腦,是最有可能最早摘得通用人工智慧桂冠的人。
與Google充沛的人才「軍火庫」相較,早期的OpenAI可謂捉襟見肘。多年後,奧特曼回憶當時的情景:「回想起來太尷尬了,我們是一群烏合之眾。在這個領域裡,所有人都嘲笑我們……那時相當困難,但我們只能繼續前行。我們經常找不到足夠的資金、運算資源或人才。但你只需堅持下去,最終會有所收穫。」
OpenAI成立於2015年末,起步相當晚。當時,Google、Facebook等科技巨頭早已將AI人才瓜分殆盡。但是,憑藉宏大的理想和馬斯克的號召力,OpenAI還是成功挖來蘇茨克維等頂級學術專家。於是,OpenAI形成少數超級精英,帶著年輕且才華橫溢的科技天才們,一同進行科學研究的組織。
奧特曼深知人才是推動公司前進最重要的因素。因此,馬斯克離開後,一方面他喊出「打造通用人工智慧」這樣一個與Google針鋒相對的願景;另一方面他大膽起用一批非傳統天才,打造一支多元化且高效率的團隊。
在OpenAI的人才「軍火庫」中,不僅有傳統科技精英,還有更多「非傳統天才」。OpenAI的人才招募並不看重學歷和資歷:GPT-4o的多模式負責人普拉富拉·達里瓦爾(Prafulla Dhariwal)只有本科學歷;Sora的研究員威爾·戴普(Will DePue)只有高中畢業,他17歲開始學習寫程式,21歲在OpenAI發表論文;OpenAI前技術主管克里斯托福·歐拉(Christopher Olah)沒有正經念過幾天書,他的教育經歷寫著“真實生活經歷大學”(University of Real Life Experience);創造文本生成圖像模型DALL-E的阿迪蒂亞·拉米西(Aditya Ramesh)只有紐約大學布林團隊的比爾·皮亞大學(BillSora隊學士學位; Peebles)2023年才博士畢業,但這些年輕天才都在OpenAI取得巨大的成就。
OpenAI的招募向來以嚴苛著稱,透過複雜的面試流程,著重檢視應徵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意識。 2017年,曾有人在海外論壇Reddit上分享過OpenAI的面試經驗:經過初步篩選後,先後還經歷4輪面試,其中包括一次演講、兩次研究面試以及一次程式設計面試,堪比過五關斬六將。而且兩次研究面試的方向還不一樣,一次檢視科技知識,另一次則著重哲學探討,要求應徵者分享對人工智慧科技演進的思考。
在美國人才招募網站Glassdoor上,近一半求職者都對OpenAI的求職經驗給予負面評價,主要原因是面試流程極長,而且面試官總愛出一些怪招。 2023年初,OpenAI人力資源副總裁戴安娜·允(Diane Yoon)公開解釋這麼做的原因:OpenAI更著重檢視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。這種選拔策略,使OpenAI不僅在科技上不斷突破,也在競爭中贏得有利地位。 OpenAI鼓勵研究員嘗試使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現實問題,而不是盲目追求學術創新,因為前者通常更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