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經濟史#4-李國鼎-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-第四章《如何做成一個更大的餅》摘要

作者:陳泰宇 最後更新:8/14/2025

 在所有生產要素中,資本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,這在經濟開發較次或正在開發中的國家為尤甚。

為什麼讀這本書

近期開始讀早期台灣經濟發展史的相關人、事、物,其中李國鼎、葉萬安、劉大中、蔣碩傑有許多書籍與文章可以參考,然而在尋找資料圖中,有感於台灣這方面資料越來越難找,一來是這些書籍相對生硬與冷門,因此出版商已經倒閉或無意再版,這些人過去的政績都是台灣應該珍惜,應該像是一些投資大師或文學大師的書籍一樣,一出再出才對,然而如今距離台灣最近一次產業政策的1980年代只過去40年,相關資料卻已經非常難進入公眾視野,因此想做一個計劃,每天讀這些書籍的一個篇章或演講,來幫助自己,也幫助大家回憶起當年台灣如何從戰爭的荒蕪中創造奇蹟。

目前預計從李國鼎的14本叢書開始,每天一個章節,透過摘要與思考的方式,提供給大家一些思考,鑑於還是要尊重版權方(此書是從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取得,他們這類套書也已經所剩不多),所以不會提供原文。

第四章《如何做成一個更大的餅》


Note 1. 此篇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寫於1959年

Note 2. 參考數據


Highlight
1. 所謂國民所得,就是指一個社會在某一時間內所產生的財貨和勞務的總量

2. 資本是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
做大餅的唯一方法,就是加強我們的生產力,和提升我們的生產量。生產要素通常分四種:土地資源、企業精神、資本與勞力。這些要素中,無論缺少哪一向,生產就要受影響。
在所有因素中,資本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,這在經濟開發較次或正在開發中的國家為尤甚。

3. 由儲蓄形成資本
最可靠的集資方法,還是靠國民節約消費。國民所得不外分配於以下三種用途:
A. 私人消費
B. 政府開支
C. 投資

4. 台灣(當時)的狀況
在1958年,台灣國民所得約320億元新台幣,其中67%是私人消費、18%政府開支、15%資本投資。
假使以後維持這個比例,並按國民所得每年5%成長計算,到1960年為353億元,到1970年575億元。
如果國民多儲蓄一些,投資率從15%提升至19%,則1970年國民所得將達到663億元,同時用於消費的金額為424億元,雖然用於消費的百分比降低,但實際蕭類俄則有改善。

5. 我們要能將儲蓄納入生產用途,假使把儲蓄用金子或美鈔藏起來,將是極其不智的舉動。

6. 政府作為:透過銀行鼓勵儲蓄、成立中華開發信託公司、准予發行公司債、研究證券市場設立、對於台灣需要的工業,豁免所得税三年、改善投資環境(鼓勵外國人和華僑投資)、設利公礦計畫聯繫組等等。

後記
本篇文章為1959年的演講詞,當時預測假使按照同樣的所得分配比例,到1970年國民所得為575億,然而後來執行的結果是,一方面投資佔比大幅提高,投資所得率較預期三分之一低,因此國民所得年均成長率實際值為8.3%,實際國民所得在1970年為829億。

對我們的 AI 研究助手感興趣嗎?

使用 AI 技術如何革新您的研究流程、提升分析效率並發掘更深層次的洞見。

了解更多